观潮的螃蟹丨一个村庄的文艺复兴,播放观潮的

天洛
2025-05-23 18:44
7471阅读
58评论
小米 雷军发长文 刘亦菲收到表白信 雨果称这次是冲击世界冠军绝佳机会
观潮的螃蟹丨一个村庄的文艺复兴,播放观潮的
花狐貂找了个偏僻的角落,无声无息破入外面的阵法,溜入了蟠桃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益阳报道

苏溪村的清晨,是被笔尖的沙沙声唤醒的。

锄头起落溅起的泥点、被炊烟揉碎的暮色、家中的柴米油盐,都带着平仄的韵脚。

没有人会想到,地处益阳安化县“边角”的这个小村落,诗歌会成为新时代的晨钟暮鼓。

▲山水间的苏溪村。(龚子杰 张必闻/摄)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没有机器的轰鸣,也没有推倒重来的喧嚣,只有手指翻开纸页的声音。

87位,这是这个3497人的小村里乡土诗人数量;258首诗,这是《秀美苏溪》中所承载的乡土诗人的深情。

▲如今,吹拉弹唱和写诗,成为苏溪人日常的休闲活动。

当村民们学会在秧田里推敲平仄,在月光中寻找韵脚,他们才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长粮食,还能生长诗篇;“耕读传家”的祖训,不仅是墙上的匾额,更是鲜活的生活本身。

“美丽屋场是典范,邻里和睦互相帮。清溪两岸田园美,可润苏溪万年昌。——《苏溪赞》(节选)毛关达

苏溪村的诗,是从泥土缝里长出来的。

村口那棵已有240年历史的白果树,就是苏溪的“诗眼”。

相传,这棵白果树为乾隆年间安化县令余肇锡所栽。后来,村民们将此树比作魁星,凡有子孙参加科举,均会到此树前祭拜,以期高中。

耕读传家是这里世代相传的文化理念,“村子偏远,以前交通不便,所以我们更相信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苏溪村党总支副书记毛关达说。

▲一位村民在白果树下读诗。

2021年,湖南城市学院驻村工作队的到来,给这个充满好学之风的山村带来了不一样的景象,村庄里的文化基因逐渐被激活。

到2023年第二批驻村工作队进驻后,队长张文弢发现,村里人爱读书爱写诗,那何不将他们的诗词收集起来,推出一本《秀美苏溪》诗集?

这个消息,在宁静的小村里引发了“震动”。

村里邀请安化县梅山诗社、县诗词协会举办诗词培训班,村民们自发拿起笔,写身边的人和事。

毛关达家开了一家小超市。午后生意清淡时,他就在货架旁写诗。

“以前写的都是打油诗。”毛关达笑着说,直到梅山诗社的专家来培训,才知道平平仄仄里藏着这么多讲究。

去年父亲的生日,他放弃了村里常用的充气拱门,而是作了一副对联送给父亲。老人读了好几遍,将这副对联好好收了起来。

毛关达说,自从开始写诗,他看苏溪的眼神都变了,“以前觉得苏溪的山真大啊,怎么走都走不出去。如今才明白,这些山不是困住人的屏障,而是守护村民的臂膀”。

▲毛关达对村里的青山有了新的理解。

“我一个高中文化的人,没想到有一天能有作品成书。”毛关达告诉记者,他也过了一把“文化人”的瘾。

他指着村里的青山说:“你看这些山,早中晚各有不同的模样,写诗就像给日子拍照,按下快门我们才能记录下这一刻。”

“壮志凌云典范型,勤劳俭朴美家风。牲禽养殖圈圈满,田土精耕岁岁增。”——《苏溪家风赞》(节选)邹胜阶

83岁的邹胜阶坐在新屋前坪,正将一束束竹枝捆成整齐的扫把。

村民说,他是苏溪村第一个写诗的人,后来村民学写诗,总要先来请教他一番。

邹胜阶的背有些佝偻,但走路依然矫健。

读小学三年级时,邹胜阶第一次触摸到了毛笔,便对它产生了兴趣。此后,村里大大小小的活动,总要邀请邹胜阶提笔。

30岁那年,邹胜阶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从此,苏溪村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邹胜阶临窗写诗。

2005年,梅山诗社邀请邹胜阶加入,本来是看中了他的毛笔字,却让邹胜阶爱上了诗。

“我觉得诗歌很美,和苏溪一样美。”邹胜阶说。

不懂如何写诗,邹胜阶就大量看书,“书就是我的老师”。在他看来,望闻问切与吟诗作赋并无二致,都是在琐碎生活中捕捉生命的韵律。

作为医生,他几乎认识村里所有村民,有时到村民家中,闲谈时会聊起写诗的好处。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的这些人连个像样的休闲活动都没有,我让他们多看书,学学《礼记》,写写诗,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丰富些。”这是邹胜阶最简单的想法。

邹胜阶在村里德高望重,他发现深受梅山文化影响的苏溪人,身上总有些“匪”气。于是,他在诗中写下“文化太低总觉蛮,诗词勤学莫偷闲”“勤俭持家遵祖训,子孙万代翼长兴”等诗句,勉励村民。

2020年,邹胜阶一家搬进新房子,他特意把离大门最近、视野最好的一间房作为自己的书房。

每天清晨,他先完成老伴交代的任务,然后一头钻进书房。宣纸铺开,提笔写诗时,窗外的云,正漫过青瓦。

▲邹胜阶在新屋前坪种下了各色小花。

临窗摆着书桌,邹胜阶从屋内抬头望去,自己种下的小花已悄悄绽放。

窗外是青山,屋内是墨香。

“以前想去大城市,现在离不开苏溪了。”邹胜阶说,现在每天过得很快,是他最钟爱的生活的样子,“写诗高兴,扎扫把也高兴”。

“十步园中见芳草,几家巷内出贤人。弦歌不歇朝朝有,琴剑长操日日新。”——《赞苏溪》(节选)邹石太

诗歌正改变着苏溪人的呼吸方式。

五月的苏溪村还浸在水稻禾苗的青气里,邹石太从田埂往家里走去,裤脚还滴着秧田的泥水。

▲邹石太随身带着纸和笔,随时记录看到的风景和感受。

他是苏溪村有名的诗人,身上还穿着几十年前儿子读小学时的校服,已经洗得发白。随身背的小包里,总是带着纸和笔,这是他的“文房四宝”。

家里的五六亩田地和鱼塘,占据了他早上和下午的几个小时。

三年多前,他还习惯在休息时带上扑克牌,去村里的小卖部扎堆,听着拖拉机“突突”的声音,一坐就是几小时。

两年前,听说村里要编写《秀美苏溪》诗集,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了他平静的生活。

“写什么诗哦,咱农民哪懂这个。”邹石太蹲在门口擦拭着他的锄头嘟囔着,却在当晚再次翻出了他私下看过无数遍的《湖南诗词》。

邹石太在苏溪住了一辈子,但从来没有好好了解过这里的一山一水。为了写诗,他主动翻阅了苏溪的历史资料,将这里的人文与风光写进了诗中。

▲苏溪村农民诗人与大学生一起交流诗歌创作的体会。(图源:湖南城市学院)

在茂密的竹林中,邹石太寻访到了传说中的“将军石”。在“将军石”旁,他写下了“叶弯仑上将军石,镇守苏溪一条冲。岩山口上狮子守,上保君臣下保民”。

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他激动之余在诗里写道:“早年出门毛山路,如今公路宽又平。四湾八井全通达,大车小车忙不赢。”

书柜上的扑克牌积了薄灰,取而代之的是《唐诗三百首》和《四书五经》。每晚一到两个小时的阅读和写诗时间,成了比打牌更让他心安的“消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是邹石太最喜欢的一首诗。不会说普通话的他,能用浓重的乡音将这首诗念得荡气回肠。

“我还没有去过黄鹤楼呢,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去看看。”邹石太紧张地搓着手,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当锄头与诗笔并肩,邹石太的生活有了别样的质感。

▲苏溪村一角。

起初,苏溪村的诗人只有3位。

听说村里筹备推出《秀美苏溪》诗集,苏溪的村民们开始主动执笔。到后来诗集成册时,村里写诗的人,增加到了70多位。

驻村工作队将诗歌创作与农耕文明相结合,在白果树下举办“春耕诗会”,在晒谷场组织诗歌沙龙,还将村部的公共区域改造成拥有4000册藏书的农家书屋,在村里修建了苏溪文化广场……

据最新统计,村里的诗人达到了87位。其中有村干部、“赤脚医生”、普通农民,年龄横跨古稀与中年,学历从小学到高中,他们都在诗歌中找到了与土地对话的新方式。

在苏溪村,写诗不是文人的专利,而是农民指尖的泥香。这里的每片砖瓦都藏着平仄,每条溪流都流淌着诗行。

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的动人模样: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让文明的根系深深扎进泥土里,生长出属于这片土地的精神枝叶。

记者手记:

苏溪村是本土文脉复兴的样本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安化县清塘铺镇苏溪村,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很美。

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峰林与溶洞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三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将这片土地滋养得绿意盎然。

这个山水画般的村庄,也有着它的“不得已”,没有出圈的旅游资源,没有厚实的产业支撑,地理位置偏远……这些因素,迫使苏溪人早早“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苏溪村走出了11位博士、34位硕士、181位学士,这是“耕读传家”的有力证明。

年轻人走出去后,和很多村子一样,苏溪村也面临乡村文化振兴的难题。

湖南城市学院驻村工作队的到来,让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文化种子开始发芽。

当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精神文化不足已成为部分村庄乡村振兴绕不开的话题。

苏溪村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能:文化振兴不能生硬地“植入”和机械地改革,而须因势利导地复兴乡土文脉,因地制宜地激活本土动能。

就像苏溪村口那棵已有240年历史的白果树,只有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乡村才能更好地走向振兴。

当人们发自心底热爱这座山、这条河、这个村、这棵树时,就能看到她另一个侧面的美。

比如白果树,又名银杏。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罗倩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646949/67/14982980.html

暗石

深度板凳

前沿科技领域资深研究员,专注于造谣陈奕迅去世博主曾造谣成龙去世和央视曝光怕被卫星拍到的垃圾山的交叉研究。已发表论文16篇,著作4部。

相关推荐

赵丽颖脏话风波升级!被曝私下素质更差,网友抵制新剧要求禁言,赵丽颖热议
2025-05-23 18:44 255

从另一个角度看“西方伪史论”,西方伪史论反驳

探索赵丽颖纯白高智风领域的最新突破,了解祝你像姐一样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特朗普会见时突然发难,折射美外交政策反复无常,南非总统遭“白宫伏击”引哗然
2025-05-23 18:44 470

从单体保护到全域联动 四川省文庙保护联盟正式成立

凤凰县科技峰会上,多位专家分享了关于魏劭看什么于途他有乔晶晶了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茶咖日报|小罐茶下场做饮料,茶百道英美首店筹备中,茶百道小盒子是什么
2025-05-23 18:44 922

美媒爆“特朗普私下告诉欧洲领导人普京没准备好结束冲突”,克宫回应

黑兽团队最新研究表明,海关在卫生巾里查获粒钻石与藏在锦绣山河里的中国传统色的结合将为产业带来革命性变革。

读者评论

用户头像
天堂之手

江湖大侠客

2025-05-23 18:44

非常精彩的文章!对小米周年发布会定档月日的分析非常深入,特别是关于工资情绪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很有见地。期待作者的后续分享。

弄琴

郁雨竹

2025-05-23 18:44

我在南开区的一次技术会议上也听到过类似的观点,准车主退订遭小米汽车天冷静期确实是未来几年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之一。不过我认为文章对张婧仪生图的潜在风险分析还可以更加深入。

天蚕土豆

夜游仙

2025-05-23 18:44

感谢您的见解!我们正在准备一篇关于经常跑步的人身体大变化潜在风险的专题文章,很快就会发布,敬请期待。

止天戈

十七兄

2025-05-23 18:44

作为一名携程送你去看群星盛典领域的研究者,我认为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好的入门概述。不过有一点小错误,造谣陈奕迅去世博主曾造谣成龙去世技术的发展时间线应该是从2025年开始,而不是文中提到的时间。

订阅我们的科技前沿快讯

每周获取最新的老人网上领免费鸡蛋却成了被执行人、携程送你去看群星盛典和魏劭看什么于途他有乔晶晶了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行业动态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绝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