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国有银行下调存款利率,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跌破1%了。为什么会跌破1%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跌不行,银行扛不住。因为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存款利率越高,银行的债务成本就越高。银行的业务本质上就是,把民众的存款低息借过来,再高息贷出去,赚的是息差。可现在,央行降准降息了,基准利率下调10个基点,降到3.5%了。
那有人说了,这才3.5%而已,怎么存款利率就跌破1%了呢?这中间不还有2.5%的息差可以赚吗?银行有啥扛不住的?这就关系到银行的综合成本了。首先,银行要养人。像工行就有41.5万名员工,建行也有37.6万员工,这些人得吃得喝,得交社保。2024年,工行员工总成本就有1075亿,人均薪酬34.42万元。这个成本是相当高的。
其次,银行有坏账,也就是不良贷款。咱们还是以工行为例,它2024年的贷款不良率约为1.34%,不良贷款总额接近3800亿了。其三是,银行还有办公、税务以及营销等各类成本。对各大银行而言,要想维持良性运转,它的贷款利率基本上是不能低于3%的。
像此前,各地银行把房贷利率、消费贷利率打到2.8%,都被迅速叫停了。为什么?这就跟外卖低价内卷是一样的。要是各大银行都打价格战,疯狂降利率,最终拖垮的是整个行业,会带来额外的金融风险。
那第二个原因呢?刺激经济。对个人而言,存款是越多越好。但对国家经济而言,存款太多并不是好事。它意味着,市场缺乏活力,货币缺乏流动性。央行把钱印出来,投入市场,不是希望这些钱都躺在银行的账户上,而是流入市场,参与交易。交易越多,市场活跃度就越大,市场活跃度越高,经济就越增长。
比如,你有5000块钱,你买了一台华为手机。华为赚了这5000块钱之后呢?去支付供应商货款,给员工发工资。供应商收到货款,又可以投入新的生产。而员工领到工资,也可以给家里的小孩买一个新书包。就这5000块钱流动起来,它就能创造了1.5万,甚至2万元的GDP。
但这5000块躺在银行,就变成一笔“僵尸存款”了。它不仅不参与GDP创造,还要倒赚银行的利息。而银行呢?想把这笔钱贷出去,也贷不出去。为什么?因为市场上没有消费,没有人花钱,那工厂就没有订单,工厂没有订单,老板就不会去贷款,更不会扩大生产规模。
降息的本质,是放水,而放水,是为了刺激经济。那如何才能确保,既降息刺激经济,又让银行不亏本呢?这就需要降低存款利率了,把存款从银行的账户上,赶出去。让你别存钱了,赶紧把钱取走,花掉。
像隔壁的日本,就曾因内需低迷,消费不振,搞出了负利率。负利率是怎么来的呢?不是说,你去银行存钱,要给倒赔钱给银行,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负利率是,假设银行存款利率是1%,而货币贬值率是1.5%。你去银行存一年的钱,你的购买力还下降了,存款利率盖不住货币贬值率。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与储户是双输的。因为银行支付了利息,可储户却没有赚到钱。为什么明明已经负利率了,为什么这些日本人还是不愿意消费呢?有两大因素:
一是,老龄化率太高了。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期,就在于中青年时期。可到了老年阶段,花钱的欲望大幅下滑,有钱也不想花了,消费需求低迷。
二是,负利率只是小亏,顶多亏个1%或者2%,但拿去消费,那就真的是花多少,就没多少。而拿去投资,一旦亏掉,就一毛都没了。
因此,经历过泡沫时代的日本人,宁愿负利率,也不去消费,不去投资了。那怎么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就是得让有闲钱的人把钱拿出来消费,重新激活市场,增加订单,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降准降息,都是为了让钱流动起来。
只有钱流动起来,整个社会经济才会充满活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但适度消费,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